武汉:打造生活垃圾智慧监管新模式 -凯发平台网址2016-04-20 18:31
武汉全市17个区、600多辆生活垃圾运输车、8座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全部接入新建的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智能监管平台,垃圾处理监管工作结束人工为主模式,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 垃圾监管由分散走向整体 平台建成前,武汉市垃圾运输车辆gps设备安装率仅为34%,各垃圾处理厂多为不同企业或单位运营,监管力度参差不齐。以垃圾入场称重为例,部分填埋场已实现自动称重计量,休息时间保安代为管理即可,部分填埋场却还停留在人为称重提示阶段。一车多卡、不按规定转运路线行驶的现象屡见不鲜。各个处理厂的数据无法有效统一,管理部门无从知晓各个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那么在做预算规划的时候,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智能监管平台化零为整,实现全市垃圾车辆、处理厂的智能联网,形成规范的市级监管平台。如今,全市垃圾运输车辆统一安装gps设施,统一配备读卡设备,运输车辆和处理厂也一一绑定,垃圾监管变得井然有序。管理部门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管生活垃圾处置情况,针对垃圾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超速、抛漏洒等情况的投诉也能第一时间落实到责任人手中。 “互联网”贯穿垃圾处理全流程 武汉早于2012年率先建成数字城管系统,而环卫信息化却没能同步跟上,这不仅严重影响到环卫管理工作的效率,于数字城市的建设而言也是一大遗憾。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管理效率低下,一方面对于问题的响应也较为被动。积极引入“互联网 ”手段,实现垃圾监管信息化势在必行。 平台建成后,垃圾管理工作彻底告别人工模式,进入“互联网 ”时代。将信息技术引入垃圾运输过程,在线观看车辆分布和基本信息;将传感技术引入垃圾称重过程,实现称重数据的自动上传和报表生成;将视频监控技术引入处置过程,实现处置过程的可视化监管……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也都时刻处于信息化监管中。 车辆、路段、终端身份绑定 武汉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多建在偏远地区,在没有统一管理的约束下,司机常常偷懒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将垃圾就近运输处理。这样的情况扩散开来后,导致近市区的处理厂常常“垃圾爆棚”,而偏远地区的处理厂“无人问津”。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严重影响部分处理厂的使用效率,也带来了一系列车辆混乱、拥堵不堪、账目紊乱的管理难题。 为根治已有的混乱局面,提升处理厂使用效率,武汉市城管委联手苏州市伏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首先是根据各处理厂的设计量将垃圾额分配到各区、各街道至具体车辆,形成车辆与终端的一一对应。再将数据录入监管平台,完成车辆与路段、终端的绑定,一旦运输车辆私自更改行驶路线,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提示,并根据报警记录对违规行为严重者进行相应惩治,有效杜绝车辆就近卸料的行为,确保处理厂的垃圾实际量和测算量一致。 变事后监管为实时监督 垃圾处理监管分为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此前武汉市垃圾处理监管主要以事后监管为主,每天都有驻场人员对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现场督查,没有专业的监控室和专职人员对处理厂进行实时监控,而监控摄像也仅仅作为事后核实取证工具,应用得较为被动。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掌握现场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将问题传达到相关责任人手中,是系统建设的关键。 首先是建立了信息化作业考核平台,任务生成、作业派发、标准设立、结果展示,这些原本通过纸质进行的行为全部改为计算机处理,不管是时效性还是准确率都得到了大大提升。其次是建立了完备的紧急预警机制,车辆超时停车,系统提示!处理厂垃圾超量,系统提示!各种原本需要事后反查才能发现的问题,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事故发生率大大缩短。 数据采集标准化、专业化、自动化 垃圾处理每日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不管是作为垃圾处理最直观的结果呈现,还是管理部门费用核拨的根本依据,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记录并管理这些数据可让武汉市城管委伤透了脑筋,已有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多以人工为主,准确性、时效性都无法得到满足;各个垃圾处理厂独立运行,监管部门被动接受数据。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智能监管平台建成之后,数据采集、数据录用到报表生成都实现了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包括给600多辆运输车安装伏泰车载一体机设备、处理厂地磅称重系统升级改造和监控设施安装,数据采集之后自动上传至监控终端,并根据管理需求生成各维度日、周、月、年报表。车辆在称重时产生的一些异常数据,系统也会自动记录异常类型并上传到异常数据表中,提交给工作人员做相应处理。将垃圾处理作业、质量、效率与经费挂钩,提高垃圾处理和监管的效率。 下一篇: 餐厨垃圾智慧监管之“南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