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典型:老河口市智慧环卫项目案例分享 -凯发平台网址2018-09-11 09:46
作为一名环卫管理人员,其实一天当中有很多时间被琐事包围,你有时候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如何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琐事中抽身,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 俗话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恰当地借助外力和工具会让事情事半功倍。 坐落在汉江之畔的老河口市,最近就通过一场环卫信息化改革,实现了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上青云”。 建设智慧型环卫管理模式,老河口率先“吃螃蟹” 地处汉水中游的老河口,虽有一个古朴的名字,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智慧城市”,早在2015年时就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县级“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住建部全国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小型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和“集聚效应”的加强,老河口市也开始遭遇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危机。为了满足对环卫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可视化”管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老河口市借助信息化手段建成一套涵盖“gis一张图、人员、车辆、中转站、公厕、垃圾容器、处置终端、手持端”八大子系统的智慧环卫监管平台,实现新型环卫管理模式。 图:手持端让环卫管理随走随看 “全市环卫工作动态,都在一张图上展示” 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整体,随着人口的流动,垃圾的增加,环卫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一旦城市人口数量突破临界值,环卫管理就开始走下坡路,横向管不全,纵向管不深,陷入被动式管理的漩涡。 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出击,老河口开启了全市环卫管理的“天眼”。首先对全市环卫工作进行了彻底的现场摸排,将环卫各类基础设施、作业人员、作业车辆信息都输入到系统中,继而利用可视化技术,采用gis一张图进行全部设施、作业资源的统一展示,工作人员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能掌握全市环卫设施情况和作业情况,不怕你垃圾桶、环卫车还是环卫工人的数量增加到多少,都可以通过接入系统实现远程管理。 图:城市公厕gis一张图 “建立远程管控网络,让环卫工作更高效” 老河口市建立了以信息化为纽带的实时感知网,对环卫工作中设施、车辆、人员、事件等问题实时发现、上报、业务协同处理,实现高效、协同、精细的环卫管理。 如环卫人员管理子系统能够远程追踪环卫工人定位、考勤、遇险报警,实现保洁路线规划和评价保洁工作状况,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有迹可循,任何违规行为都能第一时间被纠正,同时时刻关注环卫工人健康。 环卫车辆管理子系统,及时采集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位置、作业状态、油耗数据,自动记录驾驶作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实现车辆运行、维修、保养和调度的透明化。 图:每个工作环节都有迹可循 图:各主体数据实时上传 “设立智慧公厕,改善市民如厕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厕管理使用水平,改善市民如厕环境,老河口市在中农批、中山公园、抗战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公厕区域试点了一批智慧化公厕。 首先,解决了公厕臭气问题。通过安装臭味传感设备,系统远程监控各个公厕的实时臭味指数,当出现指数超标情况时,立即调度保洁人员前去处理。同时给保洁人员配备智能手持终端,保洁人员将公厕的卫生作业情况上传至平台,达到远程查看公厕卫生状况、考核作业效果的目的。 其次,解决人流量大的问题。在公厕入口处安装人流量统计设备,自动汇总统计公厕使用人数和频次。若是使用频次高,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在附近再建公厕。若是使用频次低,考虑布局公厕宣传平台,提供公厕使用率。 图:公厕综合监控 “城管局、环卫处、信息中心,三套班子,一套系统” 老河口市环卫工作自上而下三大管理部门:老河口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老河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老河口市智慧城市与信息化促进中心。不同部门管理职责不同,管理重点各异。倘若管理职责不清楚,齐抓共管机制没有建起来,工作起来往往会各自为战,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管理任务重叠,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提升各自管理效率,老河口智慧环卫平台针对不同用户开放各自权限,实现多层级管理。 城管局领导可以借助平台查看环卫作业结果、指挥调度大型紧急作业。环卫处领导通过平台可查询环卫任务执行情况,考核全区环卫作业质量,统计考核结果。监控中心人员全局监管垃圾清运处置、作业保洁过程,处理各类报警问题。 划重点:老河口智慧环卫对中小城市的经验 1、信息化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专利,中小城市智慧环卫建设同样必不可少。作为城市“脸面”的环境卫生状况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中小城市环卫管理及作业方式要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 2、环卫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实际,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信息化的起点与归旨。学组曾对智慧环卫行业378个招标项目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基础应用平台(gps/视频)193个占比51%。对中小城市而言,环卫信息化建设切忌好高骛远,要从解决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如从收运、保洁等最急迫的环节切入。 3、横跨多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推动环卫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借助信息化为环卫管理效率提供支撑,更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推动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乃至环卫业务流程的再造,进而推动环卫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