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看雄安新区?46城垃圾强制分类才是正经事! -凯发平台网址2017-04-21 11:28
近期刷爆微信朋友圈,抢占各大媒体头版的新闻非雄安新区莫属,雄安新区房价48小时内暴翻4倍,高潮迭起的背后你我仅仅只是看客,付之一笑罢了。46城垃圾强制分类,却是涉及到每个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强制分类一切就绪,你准备好接招了吗? 一.国家放大招,46城同步实行垃圾强制分类 经常关注新闻的人不难发现,“垃圾分类”一词近年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被广泛提及,尽管曝光度很高,垃圾分类还只是热在“民间”。去年10月份,北京率先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写入城市管理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是垃圾分类由“鼓励”向“强制”推进的开端。首都一马当先作出尝试,国家强制分类政策紧跟其后,足见垃圾分类事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2020年底前,在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在内的46座城市的城区范围内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具体名单包括: 通知指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二.垃圾分类如此火热的源头在哪里
1.蓄势已久,终将爆发 我们看到的突然爆发,其实都是蓄势已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其实是中国。1957年《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最早提出垃圾分类。彼时由于物资及其种类的匮乏,生活垃圾产生量低、成分单一,再加上后端跟不上,还没到必须分类的地步。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面对每年两亿多吨的生活垃圾,后端处理压力重重,浪费和污染严重,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迫在眉睫。
2.政府支持,企业涌入 政府政策层面对垃圾分类的支撑是史无前例的: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被写入国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垃圾分类行业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垃圾分类行业异常火热,不仅仅是坚守行业的分类企业迎来了春天,还有不少企业跨行业进入垃圾分类行业,其中包括了一些传统的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热潮持续发酵,信息化企业成为垃圾分类行业新的弄潮儿。 3.先污染后治理的必然结果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借鉴的是英国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时期,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快速拉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达到一定水平后,全社会开始面临垃圾围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公众、政府的环境意识被唤起。 进一步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必然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当人们对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开始追求更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垃圾分类自然成为大家青睐的对象。 三.大招之下,垃圾分类如何绝地反击
1.根植垃圾分类“责任意识” 很多人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存在误区,大抵有这三类:盲目乐观者,觉得垃圾分类可以解决所有垃圾问题;过度悲观者,认为中国根本实现不了垃圾分类;专业欠缺者,不清楚垃圾分类是后端决定前端,对于分类的认识十分浅薄。 我国设立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历史已有17年,却连最基本的宣传工作都没做到位。无论何时,居民作为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是关系垃圾分类能否真正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工刘晶昊曾经以“捕鱼”做比喻,将分类工作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门回收,类似徒手捉鱼。 第二阶段:优惠活动,相当于用饵钓鱼。 第三阶段:强制、检查,好比渔网捕鱼。 第四阶段:通过宣传增强公众自觉性,是最高级的用工具捕鱼。 现有宣传的主体思想亟待改变,需培养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而非“行为意识”,围绕“谁制造、谁产生,就要谁负责”的观点对居民进行宣传。在欧美、日本等分类先进国家,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是自己的义务,自觉分类,同时还会向政府交纳一笔垃圾分类处置费。在我国,垃圾分类却被认为是政府该承担的事。未来垃圾分类宣传要多从“责任”、“危害”等方面出发,逐渐培养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环境担忧”意识。 宣传的手段需因地制宜,让宣传工作走心、落地,这是需要垃圾分类工作者们认真琢磨的。在日本,垃圾分类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到不同的县,小到不同的社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符合实际的垃圾分类标准。从幼儿园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所谓“小手拉大手”。
2.明确怎么处理和怎么分 垃圾分类工作“末端决定前端”,前端再怎么分得“漂亮”,后端混收混运都是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通读《通知》也可以发现,垃圾配套分类体系建设是未来分类工作的重点之一。 如何完善现有配套分类体系呢?在基础设施新建之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市场化是完善垃圾分类体系的动力所在,企业可以为垃圾分类行业带来资金、活力和创新,未来政府只需行使监管职能即可。二是资源回收、垃圾分类“两网变一网”,实现两者人员、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资源回收纳入到垃圾分类体系中,对企业低价值废品回收给予补贴。从我国垃圾组分的特殊性(餐厨垃圾水分高)来看,二分法是现有最合适的分类方式,可以源头干湿分类,中转站集中分选,后期发展成熟后逐步推广到三分法或者多分法。
3.借助“互联网”弯路超车 “互联网”不是改变垃圾分类现状的救命稻草,却是实践检验促进分类推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知》中也指出: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 苏州作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早在2013年便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垃圾分类的智慧宣传。建设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网,更新城市垃圾分类的最新动态,发布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分享城市优秀经验,提供垃圾分类小游戏下载。具有受众广、时效性强、管理便捷、响应程度高等优势,是联系政府与市民的最佳渠道。同步建成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平台,每日推送苏州市垃圾分类最新动态,接受市民咨询与举报。网站平台与微信平台相辅相成,双管齐下为苏州市垃圾分类宣传提供保障。 苏州对全市55个镇的农村垃圾分类进行信息化改造。借助官方网站、微信等手段进行垃圾分类宣传;通过积分回馈调动居民积极性,通过对居民环保贡献的统计提升居民责任感;每个垃圾桶对应唯一的二维码,绑定居民身份,工作人员通过手持端扫码确认居民身份,记录投放情况,实现垃圾分类的溯源管理;配备餐厨垃圾就地处置设备,实时记录设施入料和出料量,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苏州农村垃圾分类监管平台,直观展现分类成果,自动生成垃圾分类执行率、覆盖率等指标,准确评判垃圾分类的难点和走势。 此后“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旋风更是席卷全国,并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技术愈加先进,应用愈加丰富,北京、厦门、江阴、南京、天津、长沙……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 垃圾分类经过近二十年的酝酿、发酵,终于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通知》的出台为垃圾分类混乱的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提供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条分缕析,对症下药,当所有人都把垃圾分类当做自己的责任,把简单的小事认真做好时,垃圾分类的春天自然到来…… 上一篇: 兰溪:“互联网 ”成为生活垃圾管理突破口
|